×

济南旅游

济南旅游从"网红"变"常红",需要文化来"赋能"

lyjrb lyjrb 发表于2018-05-07 22:03:49 浏览468 评论0

抢沙发发表评论

编者按:

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,借助抖音APP,“海量”外地游客涌入,长久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的济南旅游业,终于迎来一次“大爆发”:宽厚里、大明湖、趵突泉……这些原本被济南人所熟知的名字,开始被无数外地人热议并刷爆朋友圈。

不知不觉,济南旅游业站到一个新风口,东风已起,百帆待发,怎么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把“济南旅游”这一品牌形象打出去,让“泉文化”从山东走向全国,从中国走向世界,而不是刮一阵“济南风”,只留在“传说”中,需要深入思考。

从今天起,齐鲁壹点推出“网红济南”系列述评报道,从服务细节、产业链延伸、文化浸润等不同侧面,关注济南被“抖火”之后,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,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。

此为第三篇,聚焦网红济南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。

本系列前两篇,分别探讨了网红济南背后的旅游服务细节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等问题,其实这些都与一个因素密不可分,因素这个要素,无论是服务还是产业链,都将成为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这就是济南文化。

一个地方能够持续不断的吸引人过来旅游,归根结底,靠的是独一无二的文化,有了人文历史文化,这个地方才更有内涵,景色会更“耐看”,街巷会更“耐走”,建筑会更“耐品”,一句话,自然或者人文景观,都是建立字当地独特的文化的基础上。

对于济南来说,同样如此,靠“网红脸”(景观)能把人吸引过来,但要想达到让人“来了不想走,走了还想来”的程度,没有文化的“赋能”是不可能实现的。在这个早已不再讲究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年代,若想更好发展旅游产业,必须有效传播文化,只有这样,才能让济南的口碑得到更广泛和长久的流传。

济南泉水边打水的老大爷、宽厚里唱歌的小哥哥、明府城街边的把子肉……

五一期间,抖音上关于济南最火的段子,莫过于这些对于济南人来说,再熟悉不过的场景。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。

但对于外地人来说,这些他们不熟悉的地方,却处处都是风景。

只有线上观赏,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好奇心,于是乎,大批游客满怀对济南的美好想象,踏上了奔赴泉城的路线。

“济南为什么叫泉城”?

“趵突泉为什么会一直冒泡”?

“大明湖畔除了‘夏雨荷’,为什么还有李清照”?

“千佛山上真的有一千尊佛吗”?

等等等等。

相信,只要是真心实意想了解“最真实”的济南的人们,在便览趵突泉,泛舟大明湖,攀爬千佛山之后,都会对这些问题有所追寻,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答案。

而当这些人返回天南海北的故乡,被别人问起对济南的印象时,这些问题的答案,就成了对济南最好的宣传,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

风景一个地方变得鲜活,但文化会让它变得更深刻。

对于旅游来说,文化并非是抽象和虚无的。

它可以既存在于趵突泉边那块题字的小小石头上,或者大明湖畔那株随风轻抚的柳树上,还能存在于街头小贩的叫卖声中,或者把子肉醇香鲜美的味道里。

前提是,这些蕴藏于一个地方骨子最深处的东西,必须得让人能感知到。

文化,其实就藏在一个个的细节里。

北宋著名词人柳永,所填之词曾这样被人称赞:凡有井水处,皆能歌柳词。意思是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,柳永的词就会被传唱,他的词已经达到“人词”合一的境界。

其实对于济南文化,也是一样。

比如说,济南的把子肉。

可以说,每一块把子肉里,都蕴含着济南的饮食文化——这种源于古人“公祭”的食物,它的用料和形状,捆扎的绳具和样式,食客的食用方式和方法,无一不跟老济南的风俗习惯有关,大碗盛(米)饭,大口吃肉,不拘小节,豪爽随性,跟江南婉约细腻的“东坡肉”,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。

而济南文化,就在这样的“望闻品回(味)”中,流进每个来到这里人们的肠胃里,再化作他们对济南的印象,这种印象比简单的风景,更有生命力。

饮食只是文化的一种,与这种文化相关联的,是济南的历史、人文、习俗等一系列的东西,这些都是文化。

一位南方的游客在网上留言说,“看了网上的介绍,特别想尝尝济南的把子肉,就像小时候特别想吃的肉松酥,只有吃到的一刹那,才能真正与这个地方融为一体。”

令人略感遗憾的是,济南这道“名声在外”的小吃,却不太容易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小吃街——芙蓉街上被找到,这里更多被“臭豆腐”、“炸鱿鱼”之类各地小吃摊上都耳熟能详的品类所占据,而最能代表老济南特色的把子肉、油旋等吃食,散落在本地人熟知、外地人不易到达的地方,这不能不说是对宣传济南文化的损失。

若想让这样的文化被认知,需仔细下一番功夫,把隐性的东西,变成具体可感的物品。

仍以把子肉为例,虽然游客费了一番功夫找到一家馆子,也吃上正宗的济南把子肉,但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故事,没有生动有趣的讲解,没有全套的制作流程,可能留给人的印象,依然只是“这种肉吃起来不腻”的浅层印象中,于济南文化的传播来说,仍是缺憾。

当然,一个地方的文化有千千万万表现形式,想让游客短时间内完全接受不现实,但如果能优中选优,把最能代表你的文化的东西,用最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,那么,就能最短的时间,抓住最大多数的人,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。

打造个性化文化产品,

让人们从相同的景色中,看到不一样的那一个“我”

饮食文化,相对比较隐性。除了这种不易为人觉察的文化因子外,外地游客接触更多的,当属能让人“一目了然”的各种文化产品以及借助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进行的展示。

这方面仍需努力。

比如,济南最具特色的当属“泉水文化”,来济南旅游的游客,都能切身感受到“泉文化”的博大精深,但如何让他们把这样的文化带走,不仅仅口说眼看,这就需要一个具体可感的载体了。

就笔者所见,表现济南“泉文化”的,除了在“泉”这个字上下功夫,楷体、草书、行书……或者绘画,各种各样的泉水的画作,再或者歌唱、历史典故等,其他能表现泉文化的手段,缺乏具体可感形式。

在这样一个讲究“个性化”和体验性的年代,如果能给每个来济南的游客,量身打造一套属于他们的独特的“泉文化”符号系统,相信会更受欢迎,而这样的形式,现在却是稀缺产品。

当然,这方面济南一直在努力。

比如泉城夜宴的“一湖一环”,通过声光电形式,把大明湖的另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让人意识到大明湖不仅仅有“夏雨荷”,更有各种缤纷绚丽的色彩,而这种形式能够和现代人的一个拍照/摄像习惯得到完美结合,这样就能让夜色下的大明湖,通过一张张美妙绝伦的照片和一段段令人惊叹的小视频,流传于网上,随之而来,就能勾起人们探究其后各种文化的兴趣,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到来。

这样,文化与表现形式实现了良性互动,最终受益的,将是这项产业本身。

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上,都知道留下“到此一游”的印记,我们不提倡这样的行为,但对人们渴望“留下一笔”的心理,却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。如果能提供足够个性化产品,让游客们从相同的景色中,找到属于“自己”的那一份,相信这会更加吸引他们。

网红变“常红”,需要不断打磨

这个五一小长假,济南“秒变”网红,很是幸运。谁都知道“网红”并非长久之道,想要收获持久的关注,成为“常红”,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。

济南的文化,已经足够厚重。如何将这种厚重的文化,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,用通俗易懂、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,非朝夕之功。

就像演员的自我修炼,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一样,对文化产品、文化表现的打磨,也需要时时处处下功夫,真正把工作做实,做细。

愿他日别人提起济南,不再用“网红”形容,而真正赞叹济南的文化和历史。